益陽市桃江縣沿江風光帶景觀園林規劃設計

項目地點 /Location: 益陽市桃江縣
人口 /Population: 88 萬
面積 /Area: 2068 平方千米
完成時間 /Completion: 2014.08
委托編制單位 /Client: 桃江縣住房與城鄉建設局
一.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資江中下游的桃江,因境內有桃花江而聞名,境古于楚地,自秦漢起一直是益陽縣的一部分,1952 年從益陽析出置縣。現轄 15 個鄉鎮、一個開發區、773 個行政村、54 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 88 萬,總面積 2068 平方公里。其位于益陽市“三點一線”發展戰略的“益 – 桃 – 安”發展軸上,距益陽 21 公里。東與益陽市區相接,西與安化縣相連,北抵漢壽縣,南靠寧鄉縣,縣城距益陽市中心城區 24 公里,距省會長沙僅 98 公里,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本項目在沿江西路東側,起點為資江路,終點為南環路。全長 1.98 公里。
二.設計理念
◆堅持山水生態理念——延續城市生態格局,修復周邊生態環境,建立城市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安全模式。
◆堅持山水生態理念——延續城市生態格局,修復周邊生態環境,建立城市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安全模式。
◆堅持“以人為本” 理念——人是自然中不可缺的一份子,只有以人為本,才能構筑和諧的生態環境。
◆堅持文化理念——彰顯淵源歷史文化,展現桃江當代特色新文化,建設自然環境生態長廊。
◆堅持機非分離、動靜分離的的交通理念——導入綠色活力因子,整體提升道路活力,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三.設計依據及原則
(1) 場地適宜原則
◆充分反映地形特征和基地條件的可利用性;
◆充分體現濱水公共空間的親水性;
◆充分注重岸線邊際景觀的豐富性;
◆充分體現時代風貌與地域文化性。
(2) 功能凸現原則
以人為本,強調市民的舒適愉悅與可參與性:營造開放式公共游憩、娛樂運動休閑空間。
◆觀景休閑◆游船賞景◆運動健身◆親水賞景◆娛樂休閑◆濱水游憩◆休閑服務。
(3) 生態優先原則
強調自然因子的生態適應性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注重維護護坡線、防止水土流失。大量種植抗性強的鄉土植物,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植物群落景觀。
(4) 經濟合理性原則
◆通過環境景觀建設,提升周邊地塊價值;
◆充分利用地形條件和豎向坡度現狀,力圖在最少的地形整治前提下,減少工程造價,同時創造出豐富多變的濱水空間景觀。
◆功能和景觀設施盡量考慮既具觀賞性,又實用簡潔和便于實施管理。
◆植物造景盡量少采用名貴樹種和大樹移植,發揮鄉土樹種的景觀潛質。
四.設計主題及方案布局
“綠水穿城過、桃花沿河種,美麗桃花江”我們身處桃江深厚的歷史氛圍中,充滿激情和信心,希望建設一個文化、山水、生態的桃江,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之都,一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魅力城市。
基于桃江沿江風光帶的主導功能:“展現城市形象的核心舞臺、延續歷史文脈的親水空間、體驗都市生活的休閑場所、連接自然山水的綠色廊道、提升環境品質的生態載體、拓展旅游功能的動力引擎。”
本案定位為“突出桃花江自然山水的綠色生態功能,彰顯城在綠中,人在林中原生態的沿江風光帶。”
1. 設計構思
根據歷史文化和城市及場地現有條件和城市發展趨勢等多方面條件的分析,本規劃將沿江風光帶定性為是城市的生態休閑廊道,同時與居住區、濱水各功能用地相結合形成重要的綠色廊道、城市居住康體休閑帶,是城市公園綜合開發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面向全縣開放的公園綠地。沿江風光帶是完全開放的塊狀城市空間,它是線索也是故事,講述了人與歷史的交流、人的交流以及人與城市的交流。它以特殊的場景、符號、實物和空間來使人、城市、歷史以及自然融為一體。
◆構筑完整的步行系統
◆形成相對完整的景觀格局
◆以人為本,但最終要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2. 規劃布局
結合風光帶現狀,根據地形特點,將后山公園劃分成“生態—濕地”兩段,總體布局采用珠鏈式組景方法,利用多條自然曲迥的游線串聯起多個景觀節點。
五.豎向設計
1. 現狀情況
基地內用地現狀大多為陡坡,地勢高低起伏。結合現有標高,做到基本保持現狀地形。
2. 規劃原則
豎向規劃根據基地的現狀情況、地形地貌和沿河西路的控制標高為依據,以減少土方填挖量、做到土方平衡、盡量保持原地形地貌特色為原則。在豎向規劃中充分考慮當地地形特色,尊重現狀自然條件,充分利用水環境,嚴格保護植被,建設層次分明、高低錯落、特色鮮明的濱水空間。
3. 道路豎向規劃
道路豎向的確定,綜合考慮防洪、排水、地形變化、土方要求、道路坡度要求和地塊出入口等多種因素。規劃道路標高在滿足道路規范要求的基礎上使設計標高盡可能與現狀接近,并盡量做到土方平衡。
4. 場地豎向規劃
沿江風光帶場地標高根據原有自然標高和周邊道路的標高來確定。一般來說,地塊標高最少要比周邊道路最低點高 20-30cm,以利于地塊內部雨水和的排放,臨水空間設置小道,最大限地加強人與水之間的交流。
六.植物配置
1. 設計原則
◆ “因地制宜”原則:根據沿江風光帶的景觀功能要求,結合造景的需要,合理的選擇各類植物,進行分類搭配種植。
◆“適地適樹”原則:選擇本鄉本土或馴化較好,生長健狀,觀賞價值高的植物種類。
◆“多樣豐富”原則:常綠樹與落葉樹相結合;喬、灌、草、花相結合的植物種群;以及整型植物與自然種植相結合的原則。
2. 植物景觀的空間排序
稀樹草坪(入口)→小喬木(游路)→喬木、灌木、花卉(主游路)→生態草坪(自然景觀)
3. 植物景觀的時間排序
梅花(冬末)→茶花(春初)→杜鵑(陽春)→紫薇(夏)→紅楓(秋末冬初)
4. 種植設計
充分考慮桃江的氣候條件及風光帶的自然條件: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及水份充沛,對風光帶采用分層的植物群落進行種植。
上層樹種有:香樟、杜英、欒樹、楊梅、大葉女貞、桂花等;
中層樹種有:香泡、柚子樹、木芙蓉、石榴、羅漢松、五針松、紅楓、紫薇、竹柏等;
草本植物有:臺灣青、蘆葦、美人蕉等,同時考慮一些經過馴化的植物種類。設計充分利用豐富的景觀資源,創造出風格迥異的人工植物群落,為市民提供美觀、舒適、有趣的
植物群落空間。如:入口廣場內結合硬質鋪裝,整齊種植闊葉喬木,形成林蔭的空間,并結合不同的植物的選擇,形成不同景觀特點的空間場所;綠地內,一株紅楓、一方山石,山石旁幾叢各色的杜鵑花,植一株氣勢挺拔的古桐,周圍綠茵似毯的草地,呈現一幅美麗的畫卷; 緩坡景區小路兩旁種植蔥蘭等地被植物,形成色帶、花徑、使單調、空曠的游路突現盎然生機。
5. 樹種選擇
◆常綠喬木:香樟、杜英、廣玉蘭、大葉女貞、桂花、楊梅、香泡、柚子樹、竹柏等 .
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1. 小品和配套設
◆景觀小品
形式明快、輕盈、富有動感,一部分可移動。包括:花缽、垃圾桶、廣告牌等景觀設施;花池、景觀立柱等景觀構筑物。
◆配套設施
包括路燈、指示牌、防栓、垃圾箱、公廁、坐凳等。
返回列表 》